第一篇关于《大道至易》的书评

全文原载于《中华读书报》2012.07.11期,作者匿铭

为项目管理者提供思维方法的书,数不胜数,很多书看到书名便足以令人晕厥,再翻看内容更让人气血翻腾,这类书的作者往往把管理者当成了神仙,有三头六臂,既可以驾驭如此复杂的思维,又可以搭弓射箭,例不虚发。多了理想,少了现实。

所以就有另一种思维的书籍出现,这类书里对高手的定义是,花草树叶皆能为兵器,取胜之道越是简单明了越是有效。《大道至易:实践者的思想》这本书也是这种思维,这是周爱民《大道至简》一书的姊妹篇,两册合在一起,方才将作者的题图表达清楚:万物之始,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。

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义是,提出问题,给出选择,不设答案。唯一的答案便不是答案。毕竟作者只是“觉醒过来,并看到了一些事实上存在已久的东西而已”。这是他写作的初衷。为了配合“大道至易”的思想,作者首先将标题抛开,不设“有诱惑力的标题”,所谓“不设名节”,读者可以理解为作者不会告诉你每块骨头的名字,他先告诉你用途,当你知道了用途,名字便只是一个标签,方便记忆。

此外,作者爱用故事来讲道理,这或许是《水煮三国》带来的效应,人们对一个故事越熟悉,当它被用来说理时,便越容易理解。作者在“刺秦与灭秦”一节中分析了大力士、张良与刘邦三个人的特点,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团队中,领导者、管理者与程序员应该如何配合。

“刺秦与灭秦”故事非常简单,张良雇了大力士,对他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告诉他只要刺杀了秦始皇,就可以推翻暴政,让天下太平。大力士便去刺杀,但由于他分辨不出秦始皇坐在哪辆车上,刺杀跟着失败了,大力士死了,张良逃了。张良得了侠名,被刘邦雇佣,而大力士,谁也不记得他的名字。

这个故事对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思考之处。对于大力士而言,他是否清楚自己要做什么,换句话说,程序员接了项目,是否真的清楚这个项目的目的。大力士以为自己清楚了,“杀了秦始皇,天下便太平”。我们现在回头看,当然知道这是张良偷换的概念,秦始皇只是暴政的一部分,是最核心的部分,但解决了核心并不等于完成了项目。把核心等同于项目,这是大力士失败的原因之一。书里的解释言简意赅,“程序员所认为的正确,总是一个问题的最优解——这与程序员接受的职业训练有关。若程序员认为系统‘有了’一个目标,就必将认为这是唯一的一个目标。若不是这样,他就会再努力寻找、一直寻找,因为他认为若不唯一,则必不是‘最终’目标,而追求最终目标而不是阶段目标才是程序员的兴趣之所在。”

而对于张良而言,“张良刺秦王,是用错了法子;张良找力士,是用错了人;张良用力士刺秦王,是设计错了产品。”对于张良这种谋士,以“谋”为生,出现错误避无可避,问题就是怎么才能少犯错误。还好张良碰上的是刘邦,难得的能听谋士话的主帅。张良设计一个产品,搬出大堆市场调研,数据支持,成本演算,刘邦就只用决定做还是不做。“张良之于刘邦,大多数时候的核心价值在于‘军师是可以信赖的’。”这是领导者与管理者关系中最和谐的一种。哪个谋士都想遇着刘邦,但也只有刘邦能留住张良。

这样的书,读起来不容易。毕竟作者是按自己的思路在写书,他虽然尽量顾及大局,但着力却有轻重,但是读者可取的在于思路的方向。如何想,如何解,如围棋复盘,意义深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