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食味记之三:麻婆豆腐

看了前两篇,老哥发来消息说:你这大半夜的,哪里有味可食,不过是想吃又吃不着的幻想嘛!好吧,我承认这个。但也决定写个连他也再吃不到的,来狠狠地馋他一回。

食味实是思味,其实我一早便是知的。

  • aimingoo 2016.02.04 02:00于墨尔本

小时候在我家的附近便有一家豆腐店,是自家现做现卖的。父亲爱做豆腐,便常常差我和哥哥去买。到店中去买的豆腐与菜场购得的并不一样,区别便在于老板会多问你一句:做啥子用的。正宗的麻婆豆腐要用老嫩适中的豆腐,太老就入不得口,太嫩则成不了型。这个所谓“适中”的度,是父亲与豆腐店老板之间的默契。于是我跟哥哥认认真真地答道:麻婆豆腐。

那时邻里之间都熟,父亲跟豆腐店老板是讲过这道麻婆豆腐的门道的。豆腐要用胆水来点,这样豆腐质感会略粗一点,若用石膏则自然会细一些,但看起来是嫩了却难以入味。而且,胆水用得稍轻一点,点成了老豆腐便粗糙不可用了。接下来,豆浆点出豆花之后,豆渣要细细过滤,可能比平常要略多一道,之后用纱布装起用石块轻压成型。这成型的工夫也讲究得很,太久了豆腐过硬便也不能做麻婆豆腐了。

我们俩个孩子便端着这样一块生生的还蒸腾着热气的豆腐,飞也似地跑回家,眼巴巴地等着父亲执铲做菜。先是用郫县豆瓣煸炒碎肉末的油香升起,继而加清水把这肉香压下拿住,入酱油、盐、白糖等调出色。此时已汁味一体,父亲习惯性地勾一点汤汁在铲边,用手指一沾一尝,一脸满意的神情中已经将豆腐轻轻地滑入锅中。手上轻轻一抖,汤汁沿锅边漫开将豆腐圈了进去。此时再将锅铲探入豆腐下面,轻轻晃几下,让汤汁浸下去。接下来急火猛烧一阵,只见汤汁在豆腐间鼓着泡儿地翻腾着,油色渐收变得鲜亮了起来,然后向炉子里加两小铲煤压住火候,再盖上锅盖让锅里的豆腐细细地收起汁来。又过几分钟,再向锅里兑入芡汁、撒些粗花椒粉,略略翻炒一下即可出锅,入盘之后再撒些葱花就上桌了。

这样一道麻婆豆腐才是极赞的。麻婆豆腐要用花椒,所以自然是麻的,但“麻婆”二字说的却不是这麻味,而是说用芡汁裹在豆腐外面的碎肉,如同麻脸一般。所以,麻并不是第一味,反而这煸炒碎肉末的肉鲜,才是第一味的。煸炒肉末这道工序做不到家,肉味收不到汁里,汁味浸不到豆腐里,还去谈麻婆豆腐麻不麻,就只能当是笑话听了。那豆腐多少是有些豆腥味的,所以若不能收汁入味,麻婆豆腐就会有些生生的豆腥,生腥味在留在了豆腐里,是做豆腐的第一大忌。

麻婆豆腐的第二味才是麻。麻是以嫩入口的,这是很少有人知道的。你看麻味的菜,多是生凉的、白切的、水煮的之类,食材都求的是嫩,麻味若不以嫩入口,就只能单纯地追在其它味型之后做个辅味,毕竟没有人象沾芥末那样去沾着花椒吃东西。所以麻婆豆腐要吃出麻味,前提却是豆腐的嫩。而豆腐的老嫩并不掌握在厨师的手里,而是掌握在做豆腐的老板手上。这关键处,在于豆花的一磨一点、一收一压,这使得豆腐可以嫩到一定程度,而还留有些疏散,这样才能在烹制的时候入得了味,食用的时候觉得出嫩,进而留得住“麻”的味道。

说起这麻味,川菜中有纯麻的,也有名为麻辣而实以辣为第一味的,反倒是麻婆豆腐是少有的以麻味压过辣味的川菜:它先以红亮亮的样子唬着大家以为这是辣味居先,而实底上却是以麻味为主味。当然,这是味型上的说法,若实际做起,你要放多几倍的辣椒,非要让辣味居了先,我也是无话可说的,毕竟麻婆豆腐用的是不太辣的郫县豆瓣,多放些确实辣了却也咸不可食。所以麻婆豆腐中的辣味其实中规中矩,口感温和不辛,并且通常还略略加点糖来调和,生怕它盖住了主味的鲜与麻。

麻婆豆腐是最考川菜厨子的一道菜,因为川菜厨子本身做得再完美也就只能拿五十分,余下的要靠豆腐。像常常说到这道菜的特色之一为“酥”,实际上是豆腐入口的口感,这单单靠厨子做是做不出来的。我听说有人用大豆代替碎肉末来做,以得这酥碎之感的。我想即便可行,也是在得不到一方好豆腐时的权益之计吧。

最后,既然说到这“酥”字,便多谈谈这道菜的吃法。因为吃法是食客行的事,不是厨子做的味,所以多说在这里,便算是篇外之言了。麻婆豆腐因为汁收得久,所以出锅之后豆腐是热透的,而且油又用得厚,所以保温时间长。再加上豆腐本身不易散热,所以“烫”是必然。若豆腐或类似的食材烫嘴且粘,那么就口腹之欲就变成口腹之灾,难以食用了。而麻婆豆腐便巧在这个“酥”字:豆腐入口即烂,这火气便散了去,烫固然还是烫的,但不粘在一处,也不结作一团,口感自然大好。如今很多店里只求“豆腐要细嫩”,换作了内脂豆腐来做这道菜,吃到口中粘软如糕,细食之内中无味,强吞了烧喉灼胸,实如灾难一般。

所以味道归味道,吃法归吃法。厨子要知味,还要知食。不会吃的厨子即便做得到川菜的“色香味俱全”,也是无法让食客满意的。而现如今,我想我父亲即便还做得了这麻婆豆腐的味道,怕会也因为没有了那样生生的、还蒸腾着热气的豆腐,做不成这道经典了吧。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