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本文
本段文字原本写在“国学论坛”中,是我以前坛子里网友的一点讨论而已。这里截下来,权作了《坐而论道》系列之五罢。
《坐而论道》系列是很早以前就在写的,停了许多年了。其它的一些文字在这里:
正文
文中的“蓝手指”和“定慧之路”,是两个网友的ID。
“蓝手指”是说求不得,不过不是说论不得。我曾说,道是知悟,佛是体悟。道是拿来论的,不论不就是道了,是教。
当然,上面这句中的道、佛、教等等,已是失了本义,莫要硬套。作为思想的衬里子,就好了。
回头来说“定慧之路”所谈的无我。我理解佛家的无我,是从《金刚经》开始的,是谓“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。破我相,是谓无我。我说无我之境,是入门之境。是因为我在理解”何以故,须菩提,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”这句经文的时候,参考了犟牛老居士所言的“四相不外是个我相,我相若破,余相皆除。为什么?凡执我相的人,必定因有我相而生分别心,这是凡夫无始劫的通病。
无我不是否定“我”的身心现象——或说生理含义的存在,这很对。否则就成了舍身了。无我不是舍身。但是“我”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,是不是“有我无我”要讨论的话题,我却不知。是不是“有我无我之分别”的要素,我也不知。《金刚经》中的“我相”,绝非“我——身心现象的存在”。那个我相,是指我对我见的执着:对我所欲见、能见与知见的执着。不是“我是谁,我在哪里,我何以为我”这样的问题,而是“我之外是谁,我若不是我又是谁,不惟我惟谁”的问题。
而“定慧之路”在言的——“恒常独立主宰”的这个实体——还是一个“我是谁”的问题。我权且用个“自”,来替代它。不过,这个话题,道家也是讲的。那就是“我固在,在固在”。有了“固在”的立论,道家才讨论得下去,这个是《道德经》中“道”固在的基本立论。晚一些的道学发扬,有了“我,道也”的观念,也是从“我与道固在”这里开始言起的。
佛家并没有走这条路子。若谈“人我之别”,那就是“我相”了;舍了人我去谈,才是无我相之始。故此“凡执我相的人,必定因有我相而生分别心,这是凡夫无始劫的通病。”
我读经很少,读来读去,也只读几句。而且也只求解了它的道理,不求寻了它的法迹。所以“定慧之路”若与我谈及佛教的解释,就远了。我只谈得到道理的层面,谈不到修学的层面。我之薄浅,诸位请谅。